首页 资讯 正文

云南省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:“小院落”展现大作为

体育正文 94 0

云南省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:“小院落”展现大作为

云南省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:“小院落”展现大作为

科技小院专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(jìshùpéixùn)。 供图 2020年以来,我省(wǒshěng)积极推进科技小院(xiǎoyuàn)的建设(jiànshè)工作,在省科协的大力推动下,逐步构建起一个涵盖多领域、多学科(xuékē)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,为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注入新动力。今年5月,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《关于同意设立“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”的批复(pīfù)》,同意设立285家科技小院,其中云南省新设立9家。截至目前,我省已建设35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。 宾川(bīnchuān)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,是云南优质水果主产区。2015年底成功引入我省第一家科技(kējì)小院——云南宾川葡萄(pútáo)科技小院以来,当地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、柑橘(gānjú)科技小院、数字水肥科技小院,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科技服务。 多年来,宾川县(bīnchuānxiàn)依托中国农业大学、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,鼓励支持(zhīchí)涉农企业(qǐyè)、协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参与建设科技小院,打造既能拓宽科技小院资金来源渠道、又(yòu)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(tígāo)企业盈利水平的“政府+高校+企业(合作社)”合作模式。每个小院至少聘任1名本土专家作为技术顾问,对接32个新型经营主体,起到建设一个、带动(dàidòng)一片的作用。 在科技(kējì)小院建设过程中(zhōng),我省注重构建(gòujiàn)政府、社会组织、企业、大学、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,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,为“三农”领域培养大量创新型、复合型人才,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(kējìchéngguǒ)的转化应用,提升了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。 “遵循(zūnxún)科协领导、资金配套、高校实施(shíshī)、老师指导、学生常驻(chángzhù)、多方支持的原则,云南省科协为每个科技(kējì)小院提供每年10万元、持续(chíxù)3年的专项资金支持,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440万元,有力保障了科技小院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。”省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,截至2024年底,云南已认定56个省级科技小院。 此外,为了更好地将农业科技(kējì)成果转化为农民可用的(de)技术(jìshù),我省积极推行科技小院“四零(sìlíng)”服务模式,实现科技小院技术人员与农村群众(qúnzhòng)(qúnzhòng)交流“零距离”,深入了解实际需求与困难,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;科研成果成熟后,立即通过多种渠道向(xiàng)农民推广应用,做到“零时差”;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群众,掌握起来“零门槛”;减轻群众获取技术的经济负担,以“零费用”的方式让科技服务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体。 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(xiǎo)院里,常年有一群年轻的务农者。作为农业领域的硕士生,他们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,将田里知识(zhīshí)带出田外,再(zài)让知识回到田里。 培养单位以科技小院(xiǎoyuàn)为平台,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,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(de)基础上,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。这种集(jí)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,推进了教书与育人、田间与课堂(kètáng)、理论与实践、科研与推广、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(jǐnmìjiéhé)。 多年来,我省科技小院创新人才培育模式,将课堂移至农业生产一线,实现了一头连着(zhe)高等学府、一头连着田间地头(dìtóu)。 云南永胜石榴科技小院组织学生深入(shēnrù)产区调研(diàoyán),针对石榴落花落果防治、病虫害治理等实际(shíjì)问题进行实践研究。学生们不仅将(jiāng)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,还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、探索新方法,显著提升了解决(jiějué)实际问题的能力。截至目前,小院累计培养研究生6人、本科生16人,毕业生大多选择扎根基层农科机构,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(gòngxiàn)自己的力量。 古生村科技小院里研究生们一年大多时间驻村,从作物营养(yíngyǎng)到(dào)水质监测(jiāncè),从产业规划到农民培训,他们不只是科研者,更是协同创新者。多位博士、硕士毕业生在小院完成了从学生到新农科人才的转变。 科技(kējì)小院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,努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、实践技能强(qiáng)、综合素质高(gāo)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、种养大户,让更多农业实用人才涌现。 “科技小院师生到来后,给村子带来了人气,他们在地里检测监测(jiāncè)、指导村民(cūnmín)科学种植,村民们学会测土配方、搭配(dāpèi)使用(shǐyòng),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,还能增产增收。”大理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也受聘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,为学生们讲解农事上的知识。 在曲靖佳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,蓝莓科技小院经过两年运行取得众多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:建立“生物(shēngwù)+物理+化学”组合的(de)绿色防控体系(tǐxì),在蓝莓生产中实现80%的防控效果;研制生物菌剂调酸法获得国家专利,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,能(néng)有效提升果实品质(pǐnzhì)…… “多亏了科技小院专家的指导,为我们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不少难题,带领我们一步步探索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(jìshù),现在,种植户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。”曲靖市(qūjìngshì)麒麟区越州镇大(zhèndà)梨树村委会党总支副(fù)书记熊石林说。 科技小院与地方主导产业的(de)紧密结合,是(shì)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又一力量。在建设中(zàijiànshèzhōng),我省科技小院运用先进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,解决农民的实际生产问题,有效提升了农业企业及农民的收入。 云南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推广的绿色种植模式,使(shǐ)示范(shìfàn)田肥料投入减少50%、产量增加(zēngjiā)7%、收入增加17%,示范面积达2.5万亩。云南江川山猪(shānzhū)科技小院带动江川区白石岩村建成12个放养场,年增收60万元(wànyuán)。云南双江马铃薯科技小院核心示范区亩产达3660公斤。云南东川小枣科技小院带动500户农户错季销售冬枣,2024年产值230万元。聚焦我省县域特色产业,科技小院形成了科研(kēyán)与实践相结合(xiāngjiéhé)的良性循环。 今年4月(yuè),由中国农业(nóngyè)大学、云南农业大学、大理州政府联合(liánhé)建设的(de)“数商兴农科技小院(xiǎoyuàn)”在大理古生村正式揭牌。小院落地旨在以“学研商”协同创新模式培养高质量兴农人。目前,该科技小院已落地1个养分智慧管控平台项目、支持了7个农业高质量科研课题、协助20多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“触网”,成为“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(xiézuòwǎng)”的活动基地和大本营。 聚焦地方特色农产业提质增效开展科研,围绕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和流域农业(nóngyè)(nóngyè)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攻关,培养既懂科研又能使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后端销售的(de)农业新型人才……随着(suízhe)我省推进科技(kējì)小院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,越来越多的科技小院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现独特作用。
云南省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:“小院落”展现大作为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